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综合实力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

2015-05-14

执着铸就辉煌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彥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此时此景,让远在上海外滩的许学彦激动万分和兴奋不已。时值25岁的许学彦,刚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在外滩一家英国人开办的公司实习。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残酷地压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祈盼和平,停止战乱,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许学彦,做为一个出身书香世家,战乱年代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的知识分子,亲眼看到了旧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百姓生活的艰辛,亲身体会到了国家的贫穷,人民遭受的歧视与凌辱。许学彦面对黄浦江上涛涛的江水和来往的船只,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一颗赤子之心,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废俱兴,百业俱起,今日的中国尤如一个巨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国的舰船工业,在舰船入海,彰显国威的时候,你可曾知道一位伴随共和国舰船工业成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舰船设计师许学彥。他凭借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舰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顶峰的追求及本职工作的执着,从黄浦江渡轮到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主持研究设计的舰船有五十余型,祖国的江河、大海、远洋的大船和舰艇凝有他的心血。其中航天测量船“远望”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东风”号万吨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他曾与著名科学家陈景润一起荣获香港爱国华人设立的第一届“何梁何利基金”奖。

 

1945年,许学彦同时报考了西南联大航空系、浙江大学机械系、平越交通大学土木系和兵工学院四所院校,这四所院校居然全都录取。正在许学彥选择其中一所院校时,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招生的消息改变了他的初衷,是儿时的记忆和兴趣影响了许学彥选择造船。

许学彦的家乡村落地势低洼,整个村庄被一条大河黄天荡包裹,村中小河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不便,进出要靠船只,每当小学彥一上船,总是能表现出极度的兴奋,小的时候喜欢的是前后串行,稍大后则抢着学撑舵摇橹。随着许学彦的成长,他知道舰船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中国近代造船业落后,中华民族多次被侵,侵略者都是从海上攻入。中国人要建造自己的舰船,才能抗击侵略、保卫和平。他毅然放弃了原先报考并被录取的四所大学,选择了被保送的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走出了他日后成为一代船舶设计专家的关键一步。

许学彦进大学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胜利了,许学彥和同学们为此都兴奋得跳了起来。1946年,许学彥随交通大学由重庆迁回上海。许学彦在上海交大读书时,有幸成为辛一心教授的学生。辛一心教授是中国造船学家,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许学彥就是其中之一。辛一心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他编著的《船舶阻力》、《船体强度》、《船舶动力学》、《船舶结构力学》、《流体力学》、《船舶振动学》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一心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处修理打捞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民轮船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华东地区船舶建造委员会船舶建造处处长。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于上海成立,他历任技术处处长、设计处处长、兼总工程师。

1948年夏天,许学彦以优良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当时的上海,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凋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学彥有理想、有抱负却无法实现。许多学生毕业即为失业,强烈的失望感加之生活所迫,许学彦进入了英国人开办的竣浦局充当实习员,主要工作是计划和计算疏浚挖泥船的挖泥量,还要到下属单位张华浜船厂实习,跟工人师傅学习修船。许学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对他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通过接触实际,增加了许多造船工艺、生产流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经验和知识,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好的设计,才能造出性能优良的舰船;而有了好的设计,没有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也造不出高质量的舰船来。这个理念对他后来从事舰船研究设计得到充分印证。

1950年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在上海成立。1951年许学彦经其恩师辛一心介绍进入该局技术处从事船舶设计工作。许学彦自幼以来造船的梦想终于开始实现了。

 

四、信念

新中国成立,由于刚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不久,帝国主义、封建买办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还有很大影响。很多人对新的社会事物不了解、不熟悉,大家都有重新学习的愿望,希望深入地了解革命、了解共产党,了解新社会,以适应形势发展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按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各地先后举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及各种短期训练班。船舶工业管理局和第二船舶产品设计室党组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知识分子学习时事政策,举办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讲座。通过这种学习,使许学彦了解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看到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日益强大,人民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人民着想,尽快恢复生产、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他向往共产党、羡慕能参加这个组织的共产党员。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是一面旗帜,许学彦周围的共产党员,勇挑重担,各项工作走在前面,共产党队伍里集中了社会进步的精英人士,党员的模范行为和思想品德深深感染教育许学彦。他也想成为共产党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做一个本单位造船领域业务精英人物,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在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下,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开始萌生了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上海船舶管理局一成立,就建立了党组织。党组织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曾担任过船舶设计产品第二研究室总支书记是一位1937年入党的老革命,他平易近人、作风深入、关心同志,特别是关心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经常找许学彦谈心,向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指出一个青年科技人员,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不但技术要好,而且思想也要好,要有理想、有抱负,鼓励他政治上要积极上进,要向组织靠拢,争取加入党组织。组织的关心、领导的帮助教育,使他备受鼓舞,于是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抗美援朝、社会主义的改造等运动感动了我,同时我亦参加了平素梦想的真正的造船工作,并且从自己手里造出了船。这对于从旧中国来的技术人员是多么兴奋鼓舞的事啊,随着建设的发展,更感到新中国的亲切,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挺起胸膛做人,同时也深切感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人民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重大的责任感与远大前途,不能白过这一生,要以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一生追求的事业,要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些事”。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实现自己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誓言。1956年9月,许学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要为中国造大船、造好船、加强中国国防力量出力的理想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目标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决心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事业。

 

五、展示

机会总是优先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建国之初,我国的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极不发达,大量的军需和民用物资的运输依赖河运和海运。新中国的成立为许学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为他提供了实现理想,报效国家的宽广舞台。也为许学彦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从此踏上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征程。

许学彦设计生涯是从为上海市轮渡公司设计的黄浦江轮渡“海济”号开始的。许学彦能为承担这样的设计任务兴奋不已,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船舶设计的专业知识,设绘了线型图、总布置图、中剖面图,基本结构图、螺旋桨等图纸,计算、编制了总体性能和结构强度计算书。当时许学彦的绘图台就在辛一心教授办公室的对面,辛一心教授十分关注许学彦的成长,结合指导他的船舶设计,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理念毫无保留地进行面对面地传授。在辛一心教授与许学彦之间,不仅仅是师生情义和教书授业,更重要的是对新新中国船舶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船舶设计人才。在许学彦身上,倾注着国家的期盼和老一代科学家的心血。

建国之初的船舶工业局没有试验水池,不能搞船模试验。对于船舶设计过程中的硬件缺失,只能依靠查阅资料和经验知识加以补救。为此,许学彦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结合自己所学船舶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参照轮渡船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该船从设计到建成直至交付使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它大大便利了浦江两岸人员往来和物质流通,受到用户和老百姓的欢迎。用户反映这条船性能优于过去的所有渡轮。这是许学彦船舶设计生涯中的处女作,牛刀初试取得圆满成功。此时的许学彥只有27岁。

完成第一条船“海济号”设计后,从1951年至1954年四年间,许学彦先后参加了小港客货轮等十几条船的研究设计工作。他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只要接受船舶设计任务,立即就能让他有创作激情,工作再苦、再累,时间再紧,要求再高,他从不退缩。不管是大项目、小项目,不管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还是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不管是事关全船的总体布置图、基本结构图,还是一个具体设备的基座图,他都认真对待,从不马虎。他经常与同事们说:干的工作多,得到的考验和锻炼也多。碰到的技术难题多,解决难题的机会也多,技术水平提高的也就快。若干年后,他时常回忆这段经历,总要深情地说:“这段工作是我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亦给培养干部提供了一条经验,即领导者或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先做过你所领导范围的最基层的具体工作,这样,你才能了解的细致入微,才能管内行,才能有共同的体会与感受,因而更有发言权”。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期,面临国民党的轰炸,海上封锁以及对沿海岛屿城镇的骚扰破坏,迫切需要有舰艇进行护渔、护航、反封锁和解放沿海岛屿。当时,我国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国内经济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工业基础薄弱,不可能建造大、中型舰艇,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只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从建造小炮艇着手。19548月,许学彦当时担任一机部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结构科副科长、工程师。被调任某高速炮艇设计组,负责总体、船体、舾装等专业技术方面的主办。

许学彦针对当时无船模试验条件,无军船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带领设计组全体人员在实干中学习摸索、边干边学习,解决了阻力计算、总体布置、螺旋桨设计,船体结构设计、舵的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该艇的设计、试航、验收交船等工作。根据许学彦在该艇设计过程中的突出表现,1955年、195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胜工作者,并得到物质奖。19561011被评为七级工程师。

該高速炮艇的投入使用,由于其航速快,火力强,使敌艇受到一定的威胁,不敢贸然入侵我领海。19589月金门海战中, 3艘高速炮艇一举击沉当时台湾国民党“沱江号”猎潜舰,开创了小艇直接打敌舰的先例。该艇还多次在追剿海上武装匪特战斗中立下战功,被授于“海上猛虎艇”的光荣称号。

1955年上级下达研究设计小型登陆艇任务,许学彦任该艇总设计师。为了搞好这型产品的设计,他组织参设人员广泛收集美国LCM小型登陆艇的资料,在吸收外国设计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对机舱布置、主机及其配套设施、轴承、螺旋桨等进行了设计。解决了当时还是难题的螺旋桨设计(当时我国还没有水筒可做螺旋桨试验)与尾隧道登陆艇的阻力和推进问题。首艇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试航后各方面反映良好,批准为成批生产。

许学彦倾心于国防建设,1960年上级决定研究设计氦氧救生船。该船主要任务是援救失事潜水艇,并可兼用于营救水面失事舰艇。许学彦于1960年由船舶产品设计院二室调一室任付主任,主管该船设计。

该船196081正式开始技术设计,许学彦和设计组成员一起夜以继曰地忘我工作,经过53天的努力,提前完成了全套技术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召开审查会,一致认为技术设计满足了任务书的要求,并在快速性指标,钢材消耗率指标等方面达到同类型船的世界水平。

 

五、先河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承担我国第一艘豪华客轮“昆仑”号的设计任务,该轮全部零部件都立足于国产,这是许学彦攀登另一座高峰的新起点。

“昆仑”号客船是一艘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专用客轮,供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及中央首长下地方视察工作及会议专用。该船是由交通部于1959年四季度提出,经国家计委批准列为国家重点产品。要求该船能全年在长江全线(上海至重庆之间)航行。在总长660公里的川江段(宜昌至重庆间航道),自宜昌而上即由平原进入山谷。由于川江航道两岸山峦夹立,绵亘无间,河床几尽属于石质。江面狭窄,坡度又大,形成了川江的复杂而艰险的航道。其水流与长江中下游水道情况截然不同,远较中下游湍急,且气象多变,时常云雾缭绕,能见度差。为了确保在川江航行船舶的安全,在设计时需要仔细考量船的尺度、稳性、吃水、左右摇摆等,需要特别加强安全措施,包括设置安全可靠的操舵设备、发电机组及供电设备,还要求主机的操纵性能灵活可靠,能迅速进行倒顺车等。再则是中央领导人乘坐,船的设计标准除了满足一般常规客轮的技术要求外,还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例如舱室要求高,居住舱室甲板的层高要求3.20,舱室的布置要求舒适,会议室大等。导致船的重心升高,加之该船的稳性要求满足沿海三类航区的标准,在川江航行船舶尺度又受到限制,增加了设计上的难度。

在设计过程中,许学彦考虑到此船虽为钢质船身,但因川江特有的险滩及枯水期的浅滩,船底容易受损,所以采用了双层底。该船虽多用于长江航行,但任务书要求满足海船规范三类航区(即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稳性要求。该仓室建筑高度达3.2,船的尺度受到川江航行的限制,为了减轻船的重量,降低重心,确保稳性,该船的上层建筑首次采用了铝合金结构,以此开创了我国客船的先例。

许学彦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遇到困难,就千方百计去克服,力求完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以船体主办与负责人的身份去北京接任务,参与初步、技术、施工三个设计阶段的工作。在工作中,他提出并决定了船的主尺度(长度、型宽、型深和吃水),同时主持确定了船体线型、船体结构、吃水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初步设计前,许学彦还与科技人员一起到中南海进行了认真调研,根据该船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论证,许学彦同志特别注重了总体布置、仓室布置、稳性、家具房间美化、会议室设备、防噪音与自动化等问题。在设计人员积极努力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19602月提前完成了初步技术合并设计方案。

该船于19606月开工建造,19616月和9月在吴淞口进行了两次试验性试航,9月中旬又进行了上海至九江间的试航,1962631日至73在吴淞口作了第3次试航。进行了申渝全程试航证明,该船设计建造是成功的,符合规范要求,操纵性良好,能满足川江航行及靠离长江沿线码头需要。19621029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年底交付使用。

该船的结构与上层建筑材料及全部机电配套设备和仪表皆为国产, 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为国内首创,体现了当时的最新工业水平,开创了长江内大型客轮全用国产的设备、材料,完全立足于国内的先例。尤其是(该船)改建后,机电设备先进、流体性能好,装潢豪华、规格高、舱室美观,具备全船空调和电话等设备,更适宜于接待国外旅游观光客人。该船运营后成为长江船中航速最高,设备最齐全,川江船中尺度最大的船舶。其设计成功标志着我国高级客船设计进入新水平。投入“黄金水道”旅游线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远大

东风,是那个时代一个响亮的名字。“东风”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一项开拓性的创新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增长,但远洋船队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据1956年统计,国内远洋运输船队的运输能力仅能承担海外贸易货运量的4%,其余均靠租用外国船解决。“一五”(1953-1957)期间的租船外汇费用高达五亿元人民币。建立强大的中国远洋船队已成为迫切的政治和经济任务。

为适应我国远洋航运的发展和节省外汇,国家曾决定在第二个五年(1958-1962)计划内建造一批万吨级远洋船。当时正值在“大跃进时期”,设计人员仅用1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设计。工厂于19591月开始放样, 1960年初“东风”轮上船台,船台周期仅45天,1960415“东风”轮下水。设计周期之短、建造之快,创国际万吨轮设计建造之先例。

“东风”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一项开拓性的创新工程,它的成功设计建造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设计、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轮的历史。

许学彥所在二室先后有6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设计。许学彦中期任总体、结构、舾装主办。他尊重书本规范,但也不拘尼于本本。他是一个尊重科学、善于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创新的人。他提出全船使用了高强渡低碳合金钢,大大地降低了船的自重。由于船体重量减轻,使船舶性能如装载量指标、快速性指标、钢料消耗指标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19651215,“东风”轮离开长江口北上,16日到达青岛,在青岛装货9806吨,油684吨,淡水1184吨,吃水8.46,排水量17082吨,符合重载试航要求后,于20日早8时离开青岛港出海进行各种试验,至28日各项试验完满结束,返回上海卸货。试航中曾两次遇到九级强风,但仍全部完成了国家鉴定试验大纲所规定试验项目和轻载试航遗留补充试验项目,并得到满意的结果。船的航速达17.3节,超过设计要求;在装货前后及海浪中航行,测得的船体应力均较设计应力为小,表明船体强度足够;船的稳性和适航性均良好;船体振动现象与设计情况相符,较轻载航行时更为减少。主机辅机及各项辅助机械在整个试航过程中,运转正常。19651231“东风”轮正式交船。

“东风”轮按照我国船检局的最高级ZC1级进行设计,能载运一般包装货物、散装货物、部分植物油及冷藏货物、大型机械设备,能航行于行世界各大洋,中途不补充油水可连续航行12000海里,与世界同类型货船相比,是比较先进的。“东风”轮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跨上新台阶,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填补了我国设计制造万吨级远洋货轮的空白,为我国大批建造万吨级自用和出口船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风”轮交船以后,在国内开始航行试运营两年。19663月首航上海至大连。1966年上海——大连、大连——上海、上海——秦皇岛等地满载往返,共计运行3万余海里,运载30余万吨货物和二万余人。同时,接待了多次、多批的国内参观,特别是196656,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陪同外国政府首脑登轮参观,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使广大科技人员和造船工人受到鼓舞。1967220正式发给“东风”轮国家验收证书。经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后,于1968年起行驶中——日航线,1970年开辟中国——加拿大温哥华航线。到1975年,经过十年营运实践,证明该船性能良好,为完成国家外贸任务和增进各国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1978年“东风”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05年至2006年,由国防科工委、交通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东协会等14个单位推荐的100多艘舰船中,最终评选出中国十大名船,“东风”轮排名第一。

 

七、提升

舰船的设计生产最能体现那个时期国家科技应用水平和实力。建国初期的55甲炮艇虽然比第一代50吨炮艇在战术、技术性能上有明显提高,但航速仍偏低,火力还不够强,抗风能力也差。形势和任务需要设计建造一型新的高速炮艇,以满足对敌斗争和保卫海防的需要。1958年海军领导机关将高速炮艇的设计制造权限,下放给各舰队装备部门。各舰队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设计建造了各自的炮艇,上海、旅顺、青岛、广洲研制的各型艇的任务及其战术技术性能大致相仿。除主机外,艇上各种设备、备品、备件各不相同,不能统一订货,也不能批量生产。海军舰船修造部在总结50吨和75吨两代炮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各舰队、基地自行设计制造的经验,19599月提出研究设计新型护卫艇任务,经海军首长批准后,海军舰船修造部设计处于19601月完成扩初设计,19602月交大连造船厂进行试制。19601120首制艇下水,19611123正式交船。但艇超重,其排水量、航速均未能达到要求。

1961年许学彦任七○八所一室副总工程师,1961年底,海军委托七○八所进行新型护卫艇的改进设计。许学彦担任技术主管。

19621月,由许学彦带队到北京接受任务,随后即去大连造船厂、东海舰队了解情况,听取指战员意见,为开展设计工作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获取了许多的第一手资料。

为减轻艇的重量,他想到民船上大量使用比重较轻的泡沫塑料作为绝缘材料,提出用泡沫塑料代替原艇使用的压缩软木,但碰到的问题是战斗舰艇对材料的防火性能要求比较高,而泡沫塑料燃点低,着火后易漫延等技术难题。后在上塑六厂大力支持,经过技术攻关,解决泡沫朔料易燃问题。用泡沫塑料代替压缩软木,他同意将上甲板纵桁改用2纵桁加支柱,轮机管系设计、电气电缆布置均简化,设计中大量使用铝材等,使该艇重量减轻许多。

在螺旋桨的设计思想上,一种方法是按军船传统的苏联资料设计,螺旋桨的设计点放在新船刚刚下水,船体光滑无海生物,主机发出最高转速与最大功率这一点上,但许学彦认为这样设计,虽然试航时航速可达最高点,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船壳逐渐附着海生物致附体阻力、摩擦阻力增加,设计速度难以保持。如果再考虑到海浪、风浪阻力和主机开至最大转速会影响主机寿命等因素,应该从设计时就将主机最大转速的0.85做为保证系数,为验收和应用均留有余地。

在设计过程中,许学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严格把好每个技术环节。在整个技术设计阶段共出图纸44份,其中有18份都是由他审定的。在他带领下,设计组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顺利转入施工设计。该艇产品说明书,布置总图,纵剖面图、侧视图、侧影图、上层建筑及俯视图、底舱及液体舱平面图、横剖面图型值表、纵剖面图、水线面图,首制艇航速和螺旋桨计算书、费尔索天曲线计算书等,均由许学彦予以把关审定。

该艇19623月开始技术设计,6月施工设计,12月首批艇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19639月完工,10月,成功交船。不仅增强我国的海防实力,而且还援助其它国家,换取外汇。

 

、登攀

“远望”这个名字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主持研究决定,采用毛泽东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诗名,寓意作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

1980518,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西北沙漠深处腾空而起,飞临太平洋上空。此时悄然行驶在预定海域的“远望”测量船,承担远程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运行的测量任务。它犹如张开的巨网,准确捕捉目标,获取到完整的测量数据,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作为“远望”号测量船的总设计师,许学彦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回顾过去十多年的研制历程,他百感交集。自己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对得起充满甜酸苦辣的日日月月,成功来自于辛勤的耕耘、成功来自于奋力拼搏,成功来自于设计团队的勇于攀登和创新。

战略武器的发展以及航天科学试验,离不开测控通信网的支持。当历史步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卫星、洲际导弹、航天飞行器及微电子技术的新突破,仅仅限于本国领土范围内测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型号空间飞行器全程飞行试验的要求。试验距离不得不从陆地延伸到了海上,建立海上试验靶场。航天测量船载有众多的为了跟踪测量火箭、卫星的高新电子设备,被人称为海上科学城。

19658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第十三次专委会会议上,钱学森等专家提出了发展运载火箭的初步设想。然而,要把弹头投送到万里之外,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靶场呢?以酒泉发射场为圆心,以一万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锁定了一个理想的落点,南太平洋!一个支撑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战略构想在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头脑中酝酿。

1967718,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我国研制“远望”号测量船等五型十二艘船,代号为“七一八工程”。

这是一个树立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心的英明决策,是一个划时代的决策,承载着一个划时代的梦想。

研制“远望航天测量船”并非一件易事。首先,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行政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心惶惶,负责抓此项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变动,研制工作时常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每到关键时刻“四人帮”及其追随者都会出难题,妄图干扰否定“七一八”工程。其次,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怕我国强大,对我使用经济、技术封锁。改革开放前的闭关锁国,与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商业往来很少,先进技术、设备不可能引进和进口,用于国防上的高新技术、高新设备西方国家更不肯卖给我们。第三,没有经验。航天测量船什么样,只有几张从美国期刊中拍下的几幅外观照片,文字资料更是寥寥无几,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 。再则,出于研究工作保密进行的考虑,工作地点设在

郊区,周围是农田,办公室、宿舍是毛坯房,仅墙壁用石灰粉刷过,地面是水泥地,除了有几盏照明灯、几张办公桌椅外,其余一无所有。夏天炎热,一套房里只有一只台式电扇,各个屋轮流用。蚊虫叮咬厉害,白天办公室内也要点燃蚊香。冬天大家在水泥地板上冻得直跺脚,从部队来的北方同志,因没有暖气,许多人手生冻疮、鼻炎发作。简易食堂、简易厕所,就是在这种艰苦简陋的环境中,许学彦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珍惜在文革的混乱时期还有这么一个宝贵的地方可以安心工作,团结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协作单位,群策群力,刻苦攻关。

“远望测量船”的研究设计建造中,碰到许多技术问题,许学彦和设计组全体同志根据船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有关单位配合下,靠集体智慧攻克了测量船的总体方案、船舶的稳定问题、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振动与噪音、电磁兼容性问题、特殊设备的安装和试航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等八大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测量船研究、设计、建造、试航的顺利进行。这八个关键难题:

“远望”号船的研制,在中央统一组织领导下,多部门、多学科、数十万人密切合作,历时13,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远望”号于197811月交船。1979年用一年时间先后完成测控、通讯、导航定位、水文气象、打捞救生、特种设备海上标校、部队训练演练、多船设备的总联和校飞。此后进行了4 次远洋通讯试验,4次远洋水文气象调查,9次远洋电波测试,6次海上水声设备试验,8次数据打捞试验,30多次专业性近海试验试航。1980年洲际导弹全程试验,1982年的水下发射试验及1984年发射的同步通讯卫星,该船的总体是良好的,各系統的功能是完善的,设备的运转是稳定的,设计和制造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远望”航天测量船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远望”号功绩卓著,1989年,当时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给“远望”12号船各记集体一等功。

 

九、挚爱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许学彦在舰船设计这个领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新中国造船工业、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过程。新中国船舶设计史上无数个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凝有许学彦的心血。认识他的同事都感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科技工作者,在他所钟爱的船舶设计生涯中,他对同事间共同奋斗的友情、对船的挚爱始终贯穿在他的工作生活之中,从到船舶工业局参与“海济”号设计工作开始,对历经的艰苦创业,许学彦是历历在目:那为国家改写空白而与同事们一起钻业务绘图纸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那为探讨某个技术问题认真钻研的场景都记忆犹新。

许学彦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辛一心教授的关心、教导,直接影响了许学彦以后的工作思路,研究作风。许学彦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不保守,在研究设计中,他总是坦陈自己的观点看法,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阐述观点让大家评头论足,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科技工作者。

几十年来,只要工作需要,不分任务的轻重缓急,许学彦都会倾力去做好,八十年代前船舶设计绘图均为手工操作,图纸需经描图员描绘后再晒图,而描图员对船舶知识了解的深度、对设计要求理解的多少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描图员是各个专业科室争夺的宝贝,描图质量好坏可以影响设计的质量,为提高描图员专业知识,需要对她们进行专业培训,许学彦在设计工作之余当了五年的船舶局描训老师,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描图员。

许学彦说在《我与江南船厂的情谊》一文中写道:大跃进时的“东风”号建造,施工设计就在江南厂船台边一座简陋的小屋里,夏季的上海闷热难挡,简陋的房屋隔热极差,更像蒸笼一般,闷热而又不透风,在里面的人都是一大把汗一大把汗的往下淌,工人、干部、设计人员都挤在里面共同攻关,许学彦对那时那种苦干实干、互帮互助的精神感到十分留念。“待总装完成,每日清晨,晨曦微露,薄雾轻绕,浦江流动的微波如温柔的幕布,衬托着大地,站在船台边上,看着从自己手中孕育出的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轮的迷人雄姿,若隐若现、美丽大方,此时犹如身处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令人陶醉……”这样感人肺腑的描述足以体现那一代创业人的胸襟情操。

许学彦极其热爱舰船设计研究事业,他将船舶比喻成是他最亲爱的孩子,近年来,由于他年事已高,单位让他多在家休息,天气不好就不用来单位了,他即便是不去单位,每天站在窗口看着职工上班,眼望着单位久久不愿离去,许夫人说他是个“工作狂”,只有在办公室,他才感到心情平静。

许学彦喜欢书以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一有空暇时间,他便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有夫人陪他一起去书城,他看到一本好书便不舍得放手,能站着看大半天,夫人说陪他逛书城是一件苦差事。许学彦夫妇结婚后一直住在番禺路的老式房屋里,楼上房间内有一小间,满满的堆放着许学彦的书籍,夫人说他不喜烟酒,买书是他的唯一嗜好,哪怕书中只有一篇文章对他有用,他也一定要买回来,许学彦买书是为了学习,因为船舶制造涉及机械、航海、装饰等多项专业,所以痴迷造船的许学彦对什么都感兴趣,有时见到书中有好文章但又一时买不到,他就去借回来抄写,还动员夫人一起抄写,甚至夫妇俩加班连夜抄写,夫人调侃说:“我是他不付工资的秘书。”八十岁时的老许又学会了电脑上网,他可以向小外孙讨教,也不用助手帮忙,现在他用手写板输入,经常上网浏览收集资料,并乐此不疲。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必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许学彦的夫人邵廷惠就是这样的一位贤惠女人,如果没有她全力支撑起一个家、辅助丈夫教育好三个女儿、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小家庭、免除了许学彦的一切后顾之忧,许学彦很难一心一意将精力扑在科研业务设计技术之上,也许许学彦今天也不会成为造船专家。

在女儿们的心中:爸爸是个脾气好、为人忠厚老实、生活简朴、却很少有空闲的大忙人,妈妈才是风风火火、里里外外当家理财的一家之主,妈妈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料理家庭,还要照顾爸爸和女儿们,为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星期天要带她们去公园,生病了还要带她们去医院……而爸爸每天回家都很晚,女儿还记得小时候爸爸是骑一辆旧自行车上下班的,经常晚上要加班,总让家里很担心,有一次到晚上十点多还不回家,家里都急得不知该怎么办,还怕他骑车出什么问题,差点就要报警了。

1964年许学彦接受了“718工程的绝密任务,为了保密,设计组搬到南翔一座普通的平房之中,条件十分艰苦,南翔离市区很远,交通很不方便,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有时攻关之际连星期天也回不了家,那时许学彦二女儿才七岁,刚上小学,小女儿才五岁,老许很久不回家,以至有一次工作告一段落傍晚时回到家,他的小女儿都认不出他了,当他进门时,女儿以为来了客人,瞪大眼睛看着他,待到晚饭后,见他还不走,就一边推搡着把他推出门外,一边还直嚷嚷着:“你是陌生人,干吗来我家?”搞得老许哭笑不得,许夫人至今说起此事,还是忍俊不住直笑。

许学彦对工作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常常忘了自己、忘了家人,他在年轻时患上了丹毒症,因逃难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留下右腿浮肿的后遗症,另外劳累了就会复发,发作时经常是近40度的高烧不退,腿肿的不能行走,需要住院打点滴,五六十年代住院很困难,都是许夫人通过其姐姐帮忙,住进她所工作的黄浦区中心医院治疗,待高烧退后或一个疗程的点滴后便回家继续休养,由于许学彦的设计任务很重,因而即便生病期间,来找他商量工作的同事仍是为数不少,有时一谈就是大半天,可以说这时的老许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也只是将办公地点换了个地方,就是同事不来,他也不是看书就是计算,这时的许夫人只是默默地照顾着他、支持着他。老许的丹毒是很严重的,劳累或感冒都能引起复发,有一年的连续发作使老许痛苦不堪,高烧又影响了设计工作,甚至想到以锯腿的方式来一次性解决,老许认为锯了腿他还能看书、还能计算、还能动脑动手,不会影响设计工作,此举一提出,家里都反对,医生也是劝老许要慎重考虑,毕竟锯腿不是小事,要影响人生的后半辈子,尽量要保住双腿,不要轻易冒险。此举这才作罢。曾经有一次在发病高烧时,恰逢二天后是“718”工程协调会,妻子劝他等好一些再去,他总反复强调一句话:“我是抓总的,不去怎么行?”妻子拗不过他,只得默默的帮他收拾行李,送他上了飞机,望着他那孱弱的身影渐渐远去,妻子眼泪忍不住扑簌地往下落。

许学彦研究设计了许多船,有人称他为设计大师,但他依旧那么平易、那么谦逊、那么安然。曾经有人问他:“您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老许认真考虑了一会说:“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国家把设计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要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就必须竭尽全力。我这一辈子就是一个老老实实干工程,把工程做好了比什么都好。”

看到他积劳成疾的身体,有人问他:“你这么卖命,图个啥?”他说:“这是我的工作,我得干好,别的啥也不图。”有了棘手的工作,领导布置下来,他从来未曾有过二话,再难的难题,他都想方设法去解决,有了荣誉,他未曾争抢过,他设计的船早已名扬四海,而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当有记者请他谈谈多年的设计成就时,他总是极其诚恳地说:“造船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它涉及面太广,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造不出船的,每条船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很幸运成为一个代表而已。”这正是许学彦的坦荡胸怀。

 

法国17世纪的大科学家帕斯卡说过这样富有哲理的话:“通过空间,宇宙将我像一粒微尘那样攫住并吞没——而我则用思想把宇宙攫住。”许学彦正是用他的心血和智慧与同仁们研究设计出中国舰船史上的许多第一,他是一位征服大海,追星赶箭,把茫茫大海攫住的人!

版权与隐私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投诉咨询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号 邮编: 200011
邮 箱:webmaster@maric.com.cn    电话:021-63161688   传真: 021-63161212 
维护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信息科技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电话:08610-59518822 传真:+8610-59517959 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
 沪ICP备08015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