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综合实力 > 正文

船舶设计大师-王立祥

2015-05-13

情系喷水推进事业

——记船舶设计大师王立祥

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一排排威武雄壮的方阵,一辆辆英姿勃发的两栖坦克战车,似一首亢奋的战歌,恢宏的诗篇,令人肃然起敬,无比振奋。看着这气震山河壮观的场面,不由让人们想起,王立祥和他的科研团队为国防建设开发研制喷水推进两栖战车的艰苦历程和动人事迹。

一、结缘喷水推进

王立祥,是我国喷水推进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创始人之一,在多项国防工程研制和产业化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获“船舶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回溯他当初是如何选择喷水推进作为毕生事业且闯出一片天地那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王立祥七岁时就读于天门乾驿小学,中途因去上海休学两年,1954年小学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中学——湖北省立天门中学。高中毕业,是继续求学还是找份工作,家中意见不一:父亲希望他找份工作,以缓解家中的经济困境,而母亲认为应该让他考大学,不然会耽误了儿子的前程。矛盾的焦点是钱,正在争执不下时,班主任老师给他家中写了一封信,说王立祥同学是一块读书的好料,不让他考大学太可惜了。这封信起到了关键作用,父亲终于同意他报考大学,并对他说,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了,考上了就读书,考不上去工作。

那时考大学是先填志愿后参加考试,王立祥没有多加考虑,因为心早有所属,他第一志愿只填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第二志愿是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制造专业,被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录取。

大学毕业后王立祥被分配到我院第四研究室舾装设备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在黑龙江流域发生了珍宝岛事件,边防部队急需在浅水河流中执行巡逻任务的巡逻艇,上级将尽快研制该艇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经过对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实地调研,最终确定采用玻璃钢高速喷水推进巡逻艇。为完成这一项艰巨任务,成立了喷水推进技术研究小组,由金平仲、王立祥、沈奉海、洪亥生四人组成,王立祥主要负责喷水推进泵的研究。

至此这条择业轨迹才变得清晰。从湖边的小木船到“洋船”,为儿时的他勾画了一个谜,激起他解谜的欲望。大学里无意间在吴教授处接触到船舶喷水推进的信息,向他打开了新领域的一条门缝;国防建设的急需,又将这扇门彻底打开,让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船舶喷水推进技术的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他个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二、万事开头难

虽然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万事开头难。

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王立祥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阻力重重,精神压力很大,起步十分困难。当时喷水推进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而要借鉴国外的资料,也由于当时国内科技情报工作基本瘫痪,能查到的资料十分有限,课题组不得不白手起家。

没有捷径可走,王立祥和课题组只能从基本公式推导开始,建立喷水推进泵的基础理论,然后进行设计探讨,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思路和方法。因此,课题组面临着重重困难:喷水推进主要参数的优化,喷水推进轴流泵的设计,喷水推进的操舵倒航装置的设计等等。另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设计也同样困难,为了寻找喷水推进泵水力模型试验的场地,王立祥联系多家,但适合条件的试验场地基本没有。最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杭州浙江省机械科学研究所找到一个基本可利用的水泵试验室,但由于多年闲置,很多试验设施缺损,特别是测试仪表缺失,只有做大幅度的改造修复后才能进行试验,经过半年时间改造修复才完成。为了赶进度,喷水推进泵水力模型试验在新春佳节中进行。最终,在四套双级喷水推进轴流泵的水力模型中,筛选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方案。此时,艇的总体优化也取得突破,拖模试验结果证明新设计的线型阻力优于美国同类系列。

尽管万事开头难,但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努力,科研、实验工作还是旗开得胜,无论是艇型还是喷水推进泵都取得硕果,为实艇的建造和喷水推进泵的研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初尝胜果

喷水推进滑行艇和喷水推进泵的试制分别在常州玻璃钢厂和农机厂进行,这两个厂都在常州市郊区,因而常州郊外就成为课题组的试制基地,他们长期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玻璃钢艇设计的排水量只有6.7t,因而控制重量成为确保航速的关键,所以各配套设备的重量都严格把关、斤斤计较。为减轻重量,喷水推进泵的泵体和流道采用的是铸铝合金,重量虽轻,但防腐蚀性能差,为解决铸铝合金防海水腐蚀这一难题,在启动喷水推进项目的同时,课题组已委托有关研究所进行这方面的技术攻关,最终得到解决,保证了喷水推进泵铸铝件在滑行艇试制前顺利研制成功。

喷水推进泵的动叶轮为铜合金。为了确保推进泵的水动力性能,对叶轮型值的准确性有严格要求。为此需要采用快艇螺旋桨叶轮的加工和测量方法,正巧八○工厂是这方面的技术强项。

首制艇的研制工作是辛苦的,喷水推进技术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在相应的配套生产厂蹲点,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王立祥的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泵的试制上,常州直升飞机制造厂的铝合金铸造车间和常州农机厂是他关注的重点。在农机厂主要是木模制造,其中放样成为重点,由于该厂技术力量薄弱,王立祥亲自指导放样工作;另外,铝合金铸造技术是个难点,尽管有关所解决了铝合金的化学成分配比及熔炼的原则工艺,但具体的实施程序还得在生产实践中摸索。铸造中的每一细节都会影响到铸件的质量,特别是浇铸流动性差带来的缺肉和铸件疏松及热裂缺陷等技术难点,只能通过不断优化浇铸系统来解决。起初试制时铸件的成品合格率极其低,王立祥和有关所的科研人员在生产第一线与工人一起分析研究,寻找突破技术难点的方案,最终在大家努力下,铸件取得成功,确保了研制的进度。

推进泵总装完成后,需进行实泵性能试验。由于喷水推进泵的结构与通用泵完全两样,推进泵是卧式安装,加之过流量远大于同口径的通用泵,所以原有的试验台架不能用,这样使得测试系统必须重新设计。也就是说进行喷水推进泵外特性试验的方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王立祥与上海水泵厂的科技人员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实泵试验顺利完成。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流量、扬程、功率和效率都达到和超过设计要求,特别是实泵效率超过87%,达到国外同类型喷水推进泵效率的领先水平。喷水推进泵的研制成功,使高速喷水推进边防巡逻艇的研制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艇体总装后,1975年夏天,首制高速喷水推进边防巡逻艇进行下水试航。试航在常州小河镇长江水域进行,经过近十天的试航,王立祥等按试验大纲对各种状态和实验内容进行了全面仔细的试验测量。数据证明该艇的性能超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特别是航速提高很多。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高速喷水推进玻璃钢快艇,解决了边防部队的急需,也填补了国内空白。巡逻艇装备部队后,当时苏联边防人员也伸着大拇指称赞我们的艇好。高速喷水推进边防巡逻艇和双级喷水推进轴流泵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的奖项,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喷水推进技术研究小组终于苦尽甘来,初尝胜利的成果。

 

四、新的突破

高速喷水推进边防巡逻艇的研制成功,不仅加强了部队装备,提升了边防防卫能力,而且突破了喷水推进泵的设计方法,促进了喷水推进技术的发展。

七十年代末又研制铝质艇体全焊接结构的喷水推进巡逻艇,航速更高,喷水推进的单泵功率由400HP提高到1200HP。王立祥又负责了1200HP喷水推进泵的研制和陆上联调试验。

在喷水推进泵的设计上,王立祥等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轴流泵变环量变轴面速度设计方法,按此方法设计的水力模型,其泵效率和抗汽蚀性能的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由院副总工程师金平仲牵头,王立祥等人编辑了《船舶喷水推进》一书并出版发行,成为我国唯一一本指导喷水推进船及推进泵设计的科技书籍。

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沿海石油的开发,油田急需一批超浅吃水的多用途拖轮。要求该拖轮吃水在1.6m以下,剩余水深0.2至0.4m,不但拖力大,能拖带钻井平台移动就位,而且自由航速高,以便快速运送人员和物资到平台。更重要的是该拖轮要经常坐滩,具有坐滩时推进器不能损坏的能力。胜利油田派员到欧洲等西方国家考察,均缺少生产这样的拖轮,因此他们只能立足国内,求助我院。

经喷水推进科人员研究讨论,认为开发新型的外悬式喷水推进装置可以满足胜利油田的功能需求,并取名为喷水推进组合体。这种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焊装于船尾具有坐滩能力。喷水推进组合体在完成喷水推进泵水力模型性能试验后,又进行了自航模试验,对浅水效应和操纵性能进行考核测量,证明所有性能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后进行实体装置生产。喷水推进组合体于1986年成功应用在超浅吃水多用途拖轮“胜利221号”上,推进效率达到60.4%,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喷水推进组合体的研究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装置于1989年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创造发明博览会银奖。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的喷水推进装置,使喷水推进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工程船和浅吃水大型运输船。

 

五、主动出击

成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王立祥和他的团队在喷水推进技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时,困境又一个个不期而至。

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喷水推进的应用处于低谷,科研和生产任务不足,再加上这时我院已进入市场经济,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喷水推进科的生存。当时正任喷水推进科负责人的王立祥,肩负着喷水推进发展的重任,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他忧心重重。但执着的性格,加上对喷水推进事业的热爱令他毫不退缩。他一方面在积极申请研究课题,另一方面主动出击找市场,他除了组织大家先后开发了消波型喷水推进玻璃钢艇外、还组织全科人员,对进口的双体船喷水推进装置进行修理保养。这时,某武警正需用喷水推进玻璃钢艇,取得了100余艘的订货单,使喷水推进科得到发展。这样一方面创造了较佳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技术人员能接触到Kamewa等国外先进的喷水推进装置,在解决修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学习、消化国外的东西。终于使喷水推进科在近十年的低谷中,不但艰难地挺过来,而且在喷水推进技术方面获得继续提升。

 

六、机遇难求

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准备和有头脑的人。虽然有过低潮和彷徨,王立祥和他的团队却以无怨无悔的执着,从未停止对喷水推进技术探索的脚步,而是储备了许多喷水推进高新技术,让他们抓住了一个个难得的机遇。

首先抓住承担某型推进器的改造。1997年底,当部队通过中船集团公司寻找某型装备升级的承制方时,王立祥和他的团队也正主动寻找发展的机遇。于是在集团公司牵线搭桥下,他们有幸成为喷水推进器的研制方。该项目的获得让他们倍加珍惜,院、室领导也非常重视,于是立即在喷水推进科成立了科研小组,展开方案设计。方案设计评审会召开时,部队领导亲自坐阵,近百名军方代表和专家参加。因为该型装备有母型作参照,对于更换推进器后水上航速能否提高到预定指标成为是否选用新型喷水推进装置有两种不同意见。此时王立祥凭借他对新研制的这套新型喷水推进器装置性能的了解胸有成竹,他向领导拍胸脯说航速可满足要求,其理由:①阻力曲线是由实车拖出来的,百分之百准确;②主机经过台架试验,外特性可靠;③新喷水推进泵我们经过认真的水力模型试验,泵效率和抗汽蚀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④三者匹配协调,所得的航行特性预报准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各项实验报告和匹配曲线呈给领导审阅。在严谨推理和详细材料的支撑下,领导终于相信该方案是可靠切实可行的。于是该装备研制任务的领导当即拍板通过评审,转入生产试制。

在1998年秋,该型水上推进器样机经出厂质量评审,性能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并安装于某型装备样机上,于同年底在某试验场进行水上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表明该型装备性能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获得了中央军委首长的好评。随后,小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也获得了部队官兵的一致赞许。

之后,部队某厂慕名来访,要求承担某型加油车喷水推进器的研制。经车辆水上试验证明,完全达到战术指标,满足了车辆的水上性能要求。实车试验中“零故障”也验证了喷水推进器的可靠性。喷水推进器研制又一次获得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加油车喷水推进器达到了国际水平。

 

七、创新腾飞

两型两栖喷水推进器的成功研制,为我们的喷水推进技术在跨行业领域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得了良好评价,同时也赢得了部队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尊重,更成就了喷水推进新一轮的创新腾飞。

创新某型装备喷水推进器的研制任务上级批准立项,任务下达后,院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指挥系统和项目研制组,王立祥任研制水上分系统副总设计师,负责喷水推进器的研制。

尽管我院相对于国内在喷水推进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研制之初,项目组仍感责任重大,因为要把这项新技术应用于某型装备,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克。关键时刻,王立祥鼓励大家化压力为动力,带领大家要牢记使命,急部队所急,老同志竭智尽力,中青年同志克服家庭困难,不分昼夜刻苦攻关。正是在他的鼓励和参与下,项目研制组先后解决了喷水推进主要参数的优化选择及车、机、泵三者的工况匹配研究,解决了重负荷喷水推进器动叶轮和导叶系统的水动力性能和抗汽蚀性能的研究、设计试验等众多技术问题,为原理样机、初样机和正样机三个样机研制阶段的顺利研制铺平了道路。

王立祥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极为严谨,他始终坚持:技术上要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寻求最优、最可靠方案。例如,喷水推进器原理样机方案评审时采用的是单级轴流泵方案,但项目研制组根据推进器水力模型试验的结果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采用双级轴流泵比单级轴流泵在技术上更可靠,同时还能保证性能和重量基本不变,并且由于直径缩小,更有利于总体布置。基于这个结论,他立即带领项目研制组向总师单位及总设计师汇报,要求对喷水推进器方案做出调整,得到了总师单位、总设计师及有关部门的认可。项目研制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双级轴流泵方案的工程设计,并顺利通过工程设计评审。

在研制过程中,他带领项目研制组认真贯彻落实“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方针,全面强化了设计、零部件试制、整机装配和台架试验的质量管理和阶段控制,保证了整个研制过程的有序和有控进行。

在经过多次试验后,专家和使用部队一致认为:某型装备喷水推进器主要参数选择合理,结构设计紧凑、布置得当,满足装备的水上性能和总体布置的要求;进水流道的设计,满足装备的水上运行时发动机冷却的需要。经可靠性和水上试验,证明某型装备喷水推进器性能达到战术指标要求,未出现任何故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重点工程责任重,院领导在北京立了军令状。所幸经过三轮样机的考核试验,喷水推进器是该装备上唯一一个零故障分系统,并且各项指标均达到任务书要求,顺利通过装备设计定型审查会。在审查会上,当评审组组长宣布“装备顺利通过定型审查”时,项目研制组全体人员都如释重负。王立祥当时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们的人头算是保住了,”引来了大家会心一笑。

该型装备喷水推进器研制成功,赢得了不少荣誉,前后获得国务院五部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技术进步特等奖、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等。这一切的取得来之不易,不仅是以王立祥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人员多年科研实力的积累,而且是整个项目研制组参研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忘我的工作热情以及扎实缜密的技术功底的体现。

之后,他又创新某型两栖装备喷水推进器的研制任务

在进行该项目喷水推进器的研制过程中,王立祥发现某装备在水上航行当航速达到某一值时,阻力曲线的斜率明显增大,也就是说要增加一点航速,增加的主机功率很大,主机功率增加使自身重量增加,导致某装备全重增加,阻力曲线斜率变得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至使航速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也是国内外同类装备水上航速大多受限的根本原因。“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他积极思索,终于整理出以改变航态来解决的思路,使该装备水上航速成倍增加。

在他的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滑行车体理论”得以建立,拖模试验证明了他的设想成立。同时他还进行了“高功率密度喷水推进泵的研究设计”和试验验证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部队领导对这两项研究成果非常重视,特意派专家到访,观看拖模试验和推进泵水力模型试验,并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车型,于是决定由部队某研究所派员与他合作进行立项可行性分析,上报领导机关后,王立祥又提出研制中间试验车的设想,并得到军方的支持。

通过中间试验车,王立祥对滑行车体技术进行实车试验,对可调角度滑板功能,调整规律等进行全面研究验证,对喷水推进泵的水动力性能以及与车体、滑板、主机的配合进行全面考核。经过半年多时间水上试验,他得到了几千个数据记录和不少录像资料,基本摸透了中间试验车的性能,掌握了可调角度滑板控制技术,也证明了理论研究与实车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种新车型水上航速可成倍增加,并且水上机动性很好,实用性和可靠性强。这一可喜的研究成果,让部队领导十分高兴,总装领导不仅带队在无锡太湖观看了中间试验车的水上航行试验,而且随即召开评审会,将某型装备的立项,列入重点工程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于是,我院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某型装备水上分系统的总设计单位,王立祥担任该水上分系统的总设计师后又承担了滑板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

面对以上三项专门技术,他心里既兴奋又凝重。兴奋的是这三项专门技术都是关键技术,如果突破这些关键技术将对某装备的性能指标有很大提升;凝重的是这三项专门技术又都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前沿技术,要想完全掌握又谈何容易。为了完成这三项专门技术,他多次亲自挂帅,实地考察,研究、分析、试验、再改进……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在研究机构和试验场地之间,不辞辛劳来回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领导和项目组共同努力下,这三项专门技术终于一一被攻破,使该装备的水上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此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喷水推进器获得中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王立祥也因具有突破性的创造,获得发明专利权,也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和科研后劲。

他极力促进新型海军装备喷水推进装置国产化上级决定采用喷水推进技术研制新型海军装备,由于该装备的批量和所需的喷水推进装置总量很大,为了不受制于人,要求该艇喷水推进装置走国产化研制道路。

作为该喷水推进装置国产化技术责任单位,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卢霖副院长任行政总指挥、王立祥任总设计师的项目研制班子,各分项技术分别由推进泵、水动力学、操舵倒航装置、机械液压及船舶工程等有关专家负责,强有力的领导和技术班子,保证了该项目研制的顺利进行。

喷水推进装置国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技术责任单位,不仅要承担所有技术图纸、文件的国产化的工作,而且承担了与外方和总体单位进行技术沟通和协商、对承制厂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支持的工作。项目组以研制进度为主线,结合实际,组织攻关、突破难点,保证了该项目的研制进度和质量。

研制过程分为国产化设计阶段、样机试制阶段和装艇考核阶段。在国产化设计阶段,王立祥组织项目组共完成了300多张图纸资料的翻译和国产化设计等工作。完成了国产化生产厂家的调研和择优定点。在参与并完成了某艇的总体方案评审后,他顾不上新春佳节休息,就带队与国外三家公司进行技术谈判,还完成了引进设备技术谈判。经过共同努力,项目组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并顺利通过上级机关组织的国产化设计评审,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样机试制阶段,项目组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设计和下厂技术服务。在完善设计时,王立祥让大家秉持“借鉴但不盲从,吸收更超越”的原则,发现并纠正了外方资料中的一些问题,还补充了许多资料的不足。特别是对导叶体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水动力性能。在下厂技术服务过程中,突破双相不锈钢铸件的研制成为技术瓶颈,重点抓浇铸系统和固溶处理两大技术关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目组参与组织并顺利完成了两台国产化喷水推进装置与控制系统的陆上联调。

在装艇考核阶段,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在某产品的四台喷水推进装置中,安装了两个承制厂的国产化喷水推进装置,以验证国产化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试验结果证明:国产化喷水推进装置的水动力性能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另外,在整个调试和试验中,国产化装置没有出现重大的故障。

喷水推进装置国产化的顺利完成,坚定了上级机关建造该装备的决心。总装领导和海军领导都对喷水推进装置的国产化给予了充分肯定,是海军引进项目国产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后来王立祥提出喷水推进装置走产业化道路的建议,并提出“抓两头,放中间”的创业策略。经过几年摸索,王立祥作为先行者逐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在他的主持下,喷水推进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逐步步入正轨,不仅有力保证了两项重点工程喷水推进器的批产任务,还保证了某产品喷水推进器的国产化批产任务和某边防巡逻艇喷水推进装置的批产任务等,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壮心不已

有梦的人生是美妙、幸福的,寻梦的过程是艰辛、充实的。

MARIC jet(MARIC为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英文缩写,jet为英文喷射泵)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但王立祥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的梦想是将MARIC jet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赶上甚至超过国际最知名喷水推进装置品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王立祥着眼全局,又开始规划喷水推进技术发展的未来: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抢占喷水推进技术的制高点。

王立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四十年来喷水推进技术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绩,确立了在国内龙头老大的地位,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大功率喷水推进装置的开发和应用上。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只有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竞争中,确保MARIC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逐步在国际上扩大影响,最终使MARIC jet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打造成中国KAMEWA的目标。(KAMEWA为瑞典喷水推进装置制造商,是国际知名喷水推进装置品牌。)

以试验研究为手段,创建国际一流的喷水推进实验室。

王立祥认为要进行喷水推进技术的研发,实验手段至关重要。我院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喷水推进泵水力模型试验站,在二十一世纪初,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水推进泵综合性能实验室;继后又建成了喷水推进自动控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组建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喷水推进技术的综合性能实验手段。设想在此基础上创建国际一流喷水推进实验室,与国内和国际同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从而加速推进MARIC jet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同时,组建国际一流喷水推进实验室,可以极大地整合相关行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喷水推进从顶层设计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测试及总体性能预报的系统集成,从而大大有助于加快我国喷水推进技术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系列化研究为基础,组建规格齐全的水力模型库。

王立祥前瞻性地预见到MARIC jet必须建立自己的产品系列。国际知名的喷水推进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系列。系列化和模块化工作的完成,不仅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的快速反应,使自己牢牢掌控竞争的主动权,而且可大大降低研制成本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早在二十年前,他就提出了喷水推进装置系列化的设想,但限于人力资源不足及喷水推进泵水力模型库尚未充实,系列化项目的工作进展不大。现在我们的轴流式喷水推进泵的水力模型资料已较为丰富,具备了完成系列化的基本条件,但混流式喷水推进泵的水力模型相对较少,要配合完成系列化的工作,应进行充实提高,这个工作量相当大。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开展混流泵水力模型研究的人力和实验条件,他相信这将很好地配合系列化工作开展预先研究。“完成系列化型谱的工作量更大,且要与模块化的工作结合进行,必须近几年内完成这一工作。”这是他对年轻人的希望,也是他准备留给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最宝贵财富。

以培养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喷水推进专业青年人才梯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打造中国知名品牌这个梦想上,王立祥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上下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王立祥知道,最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此,王立祥把精力放在培养年青专业技术人员身上,除招收硕士研究生外,还对在职科研人员进行精心培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如今王立祥早已超过退休年龄,但为了我国的喷水推进事业,为了这份难以割舍的推进情怀,他壮心不已,愿与年轻人一起驰骋千里、奋斗不至!

 

 

 

版权与隐私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投诉咨询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号 邮编: 200011
邮 箱:webmaster@maric.com.cn    电话:021-63161688   传真: 021-63161212 
维护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信息科技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电话:08610-59518822 传真:+8610-59517959 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
 沪ICP备08015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