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综合实力 > 正文

上海市领军人才——黄蔚

2015-05-12

造新船,带新人,许身国威壮远洋

——记MARIC总工程师、“上海领军人才”黄蔚

 

黄蔚1988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船舶工程专业,1992年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舰船总体专业研究设计工作,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设计及技术管理经验,先后担任了某型综合补给舰副总设计师、某新型综合补给舰总设计师和第三代航天测量船(远望56)总设计师等项目技术负责人,是我国航天测量船和军辅船研制领域的著名专家,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体人所需,为航天事业加油

在单位,如果你向黄蔚的同事询问他最大的特点,你得到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注重细节,喜欢钻研”这一类答案;如果你查阅研究所的人事档案,你会发现他所获得的荣誉几乎都与“进步”有关:2002年,他主持设计的某型综合补给船获得了“集团公司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他主持设计的新一代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更是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 “上海领军人才”这一奖项更是肯定了黄蔚和他的研究团队领衔军辅船设计这一领域。

在这些令人目眩的巨大荣誉和光环背后,则是黄蔚对于细节孜孜以求的关注和持续的改进。之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远洋科考测量船设计在满足续航能力和一定实验条件的基础下,极少关注居住者的使用环境和生活状态。舱室的噪音污染和不洁、恶劣的居住环境因此制约了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观测科研能力。黄蔚注意到了前人从未注意到的不足,大胆借鉴豪华油轮的设计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等先进设计理念。在噪音方面,他使用减震降噪材料,使得80%的舱室噪音可控制在55分贝左右,重要舱室在4252分贝,噪音水平已经与豪华游船相当,局部甚至更低;在环保方面,他不仅使用了大量环保材料,还以轻质柴油为燃料以减少废气排放,并给测量船配备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系统。为了提高乘员在海上的生活水平、保障其身体健康,船舶的冷藏系统采用气调保鲜技术,可保证船员在1个月内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同时,船上医院还配有牙科设备、X光、B超、手术室等设施。

此外,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于航天测量船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三代航天测量船(远望56)的总设计师,黄蔚带领的技术团队不断研究新船型、新技术,探索新的领域。全船建模、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使设计时间更短,而且精度更高,使新一代的远望号集当今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创新设计的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依据测控系统的技术要求,研发团队协作攻关,成功解决了大型天线布置带来的电磁兼容难题。

该型船交付后,先后承担了同步通讯卫星发射定点试验、“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奔月及“天宫一号”对接等等重大工程的海上测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攻坚克难,为护航任务助推

国际上,索马里海盗的猖獗极大地威胁了我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因此向亚丁湾派遣护航编队成为保障我国海上生命线,扬我国威的重要军事行动。然而,索马里距离中国本土港口遥远,海岸线绵长,中途又无可资补给休整的友好港口,护航任务繁重。因此,为护航编队提供充足有效的补给成为了一件攸关我海军我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2002年左右,黄蔚担任了某型综合补给舰副总设计师,挑起为护航编队“护航”的补给船的设计任务。

经过数年的攻坚克难,黄蔚带领的设计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干、液货补给物资在舱内安全存放和转运、总体布局和总体性能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对项目的成功研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设计的“微山湖”号等补给舰,在赴亚丁湾护航时,以一流的性能和质量经受住了长航程、高密度、恶劣环境的考验,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微山湖”舰先后完成6批亚丁湾护航任务,航程达20万海里,创造我海军舰艇执行护航任务时间最长、航程最远、海上补给次数最多等多项纪录。

 

桃李成蹊,为海军发展规划

MARIC工作成长的这二十多年中,黄蔚不仅设计出了一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量船,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研发设计人才。其研究团队中的杨卫英同志已经成长为舰船动力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结构科王晓宇同志已经成长为结构力学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张祥瑞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年轻军辅船总设计师。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在,黄蔚正带领着他的设计团队一起展望我国海军未来的发展。针对海军发展的未来需求,黄蔚提出了系统梳理学科体系,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设想。为此黄蔚带领主工室的科研人员,认真研究海军发展规划,详细分析了未来我国军船发展的方向,技术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28个专业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军船学科体系,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技术主攻方向,并对人才配备和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为我院今后若干年军船研发设计人才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版权与隐私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投诉咨询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号 邮编: 200011
邮 箱:webmaster@maric.com.cn    电话:021-63161688   传真: 021-63161212 
维护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信息科技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电话:08610-59518822 传真:+8610-59517959 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
 沪ICP备08015345号-1